晨曦微亮,位于長沙縣的晟象智慧物流園內,一輛從株洲駛來的貨車緩緩進場,車廂里裝著半車株洲生產的電子產品。園區調度系統即時識別車輛情況,工作人員迅速將打包好的工程機械零配件裝入剩余空間,幾分鐘后,司機啟動車輛、按照導航駛往上海。
“從裝車到發貨,全程只需在APP上確定訂單、貨主登記、系統自動分配路線,交付完畢后就能收到運費。”承擔此次運輸的貨拉拉司機鄒成偉笑著說,如今跨區域運貨早已不僅僅是“跑得快”,更是“聯得好、配得巧”。
這樣的場景,如今在長株潭三市已成為常態。2022年,湖南提出長株潭共同構建“兩軸兩區多點”的空間布局,依托金霞現代物流園、長沙空港物流園、湘潭荷塘物流園等節點,推進陸港型、空港型、商貿服務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協同發展格局。
隨著長沙、株洲、湘潭加快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四網融合”步伐加快,湖南一力物流園、株洲中車物流、湘潭九華公路港等被納入協同樞紐體系,承擔起物資中轉、倉儲配送、跨城聯運等功能,逐步形成內暢外聯的多式聯運格局。
依托湘江航道全面提質改造,岳陽城陵磯港成為湖南地區內河最大港口;長沙北站、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株洲鐵路口岸等節點加速升級,打通了“公鐵水空”聯運通道,實現不同運輸方式間的無縫銜接。
“不同種類貨物從長沙出發,可通過鐵路直達新疆阿拉山口,再出境發往中亞、西亞及歐洲;南下則沿湘粵非國際班列進入非洲市場,省內各地貨運樞紐已實現統一調度。”長沙鐵路物流中心生產調度中心副主任曾鴻博說道。
在湘潭九華物流聚集區,智能倉儲區的自動化分揀系統正高速運轉。傳送帶上,成箱的電氣設備、陶瓷制品依次經過掃描、稱重、打包,AGV機器人精準搬運到指定裝車口。園區日均出入庫量超過2萬噸,貨運車輛可直接完成鐵路、公路接駁,實現“零等待”發運。
而在中非經貿株洲陸港,鐵海聯運通道的優勢正在顯現。依托湘粵非國際班列和株洲北站,鐵路貨運物品可實現“上午抵園、下午發出”。“我們和中遠海運、廣州港、廣鐵集團等企業合作,未來將把這里打造為中非經貿物流始發點。”項目運營方株洲物流集團董事長張劍說。
多式聯運帶來的不僅是速度,更是成本的降低。以工程機械整機出口為例,過去湖南企業需要將設備從工廠運至沿海港口再出海,如今通過岳陽城陵磯港就能直接裝船出境。“每臺設備平均節省運輸成本約 6000元,物流裝箱速度更快,銜接更加順暢。”三一物流國際業務部負責人何集杰介紹。
根據貨拉拉平臺湖南區域數據顯示,湖南省內物流行業呈現顯著增長態勢。2024年度湖南地區累計完成貨運訂單突破1100萬單,其中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區域核心經濟圈,貢獻訂單量占比高達73%,凸顯出顯著的區位集聚效應。
今年1-9月,該平臺已完成訂單量接近2024年全年業務總量,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能。從貨品類別分析,裝修建材、糧油食品、生鮮蔬果等民生保障類物資,以及機械設備等生產資料類貨物持續位列訂單量前十位。
物流網絡的高效運轉,也得益于一張正在加速織密的“數字網”。在長沙鐵路物流中心指揮調度中心的大屏上,車輛運行軌跡、貨物溫度、港口作業狀態一目了然。系統實時匯聚來自全省物流樞紐的數據,實現“全鏈條可視化”。
“我們正在打造全省統一的多式聯運信息平臺,實現各類運輸方式之間的信息互通與調度協同。通過這一平臺貨主企業可在線查詢運價、訂艙發貨、實時追蹤,實現‘指尖上的運輸’。”長沙鐵路物流中心營銷部副經理彭鵬介紹。
如今,湘潭昭山、長沙黃花、株洲石峰等區域的綜合物流園區相繼投運,形成了以制造業配套、冷鏈倉儲、電商分撥為核心的多層次網絡。冷鏈物流車穿梭其間,鮮花、水果、水產品等生鮮物資正源源不斷發往各地。
清晨,金霞物流園的燈火剛亮,吊機開始運作,列車緩緩啟動;傍晚,岳塘區颶速冷鏈基地的機械臂正在分揀,司機們兩兩交接路線單。物流園區、司機車隊、班列車隊、水運船隊、航空航班共同交織,長株潭的現代物流網絡圖正漸次展開。
這條覆蓋省內外的物流“主動脈”,在交通樞紐建設的提速、數字平臺的賦能、產業鏈的延伸的共同作用下,以長株潭為核心不斷織密,讓湖南的制造與農產品通向全國、通向世界,讓物流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澎湃動能。
(文/林洛頫)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