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四個并重”統籌做好穩就業工作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永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多措并舉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有效穩住經濟基本盤,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經濟發展越是承壓前行,越要千方百計穩住就業。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完善穩就業穩經濟的政策工具箱,研究制定穩就業穩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省委、省政府多次召開會議部署支持大學生創業、促進高校畢業生留湘來湘就業、發展就業幫扶車間等重點工作,構建完善就業工作推進機制。全省各級人社部門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就業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統籌做好穩就業各項工作,以高質量就業支撐服務全省高質量發展大局。
01
堅持產業發展和就業促進并重
堅持產業發展和就業促進并重,形成“產業聚人才、人才興產業”的良性循環,是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必然選擇。完善就業政策一致性評價機制。把就業優先導向落在實處,著力提升產業發展的就業帶動力。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確定、重大生產力布局時,同步開展崗位創造、失業風險評估,有力推動金融、產業、投資、區域等經濟政策與就業政策協同。截至6月底,累計收到538項評價申請,已對其中365個與就業直接相關的事項出具評價意見,推動359個促進就業成效明顯文件盡快出臺,對6個可能導致規模失業風險的提醒制定工作預案。以湖南推動煙花爆竹產業綠色發展的政策為例,經梳理該政策出臺可新增2.2萬個安全性較高崗位,同時壓減1.2萬個傳統崗位,為此,在政策執行前我們提醒有關職能部門提前制定預案,降低大規模失業風險。完善重大項目崗位歸集機制。將分散于不同部門、市縣及企業的崗位信息進行有效整合、集中發布,為重大項目建設提供穩定的人力支撐保障,降低資源錯配與信息滯后帶來的就業機會流失,通過高效的用工對接加速項目落地進度。截至6月底,按月歸集發布政府投資、招商引資、產業建設、房地產建設、文化旅游、以工代賑等重大項目建設及崗位需求信息6期,累計歸集537個項目1777家用人單位的6134個崗位信息,可聘3.79萬人。其中,高端裝備制造、科技創新、先進材料等產業發展類項目崗位比例超六成。完善企業穩崗支持機制。綜合運用社保降費、穩崗返還、就業補貼等系列政策,支持先進制造、新消費領域、重大工程項目、城鄉基層以及中小微企業崗位挖潛擴容。同時,制定防范和應對大規模裁員和失業風險1+4預案,會同相關部門出臺促進外貿企業穩崗就業措施。今年上半年,減征失業保險費21.62億元,發放穩崗返還資金8809.08萬元,支出各類就業補貼資金超5億元。
02
堅持培育主體和培訓技能并重
企業作為吸納就業的核心載體,是就業崗位的直接創造者,而勞動者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其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空間。通過系統性技能培訓,可有效彌合崗位需求與勞動者能力之間的鴻溝。堅持培育主體和培訓技能并重,是應對就業市場供需錯配,增強就業穩定性的關鍵抓手。全面支持大學生創業。青年群體是最富創造性的群體,是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新成長勞動力的主體,也是支撐湖南發展的希望所在。今年以來,省委、省政府立足湖南長遠發展,以超常規舉措推動大學生等青年群體創業就業,部署開展支持大學生創業“七個一”行動和高校畢業留湘來湘活動,展現了湖南“求賢若渴、誠納英才”的強烈愿望。要落實落細《2025年湖南省青年就業創業支持計劃》,聚焦創業者所需的“能力、場地、資金、平臺”等要素,不斷強化完善“五創聯動”服務體系。通過加大創業培訓實施力度,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水平;不斷拓寬創業擔保貸款扶持范圍,降低申報門檻,優化經辦流程,降低資金成本;要分類打造空間型、平臺型、投資型以及垂直領域專業性孵化基地,為大學生創業項目提供全周期、專業化的孵化服務;要不斷完善大學生創業項目庫,強化大學生創業項目開發和儲備,建立與創業投資基金長效化的聯動機制;要加大就業崗位、見習實習崗位募集力度,增強青年留湘來湘就業創業的吸引力。全面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今年以來,全省的就業形勢總體平穩,但部分中小微企業、新興業態等市場主體受外部環境沖擊,仍存在生存壓力增大,吸納就業能力減弱等問題。同時,由于部分勞動者因技能單一、知識結構老化,難以適應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新產業對人才技能的需求。解決當前“有活沒人干”與“有人沒活干”并存的矛盾局面,要通過技能培訓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適配性人才支撐,為就業穩定與經濟發展雙向賦能。要大力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圍繞先進制造、數字經濟、農業農村、生活服務等重點領域,分行業分群體分類別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大力推行培訓學員“點單”、人社部門“派單”、培訓機構“接單”、企業優質崗位“訂單”的培訓模式。通過精準、高效的技能培訓,為重點產業發展輸送技能人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今年上半年,全省已累計開展政府補貼性職業培訓19.89萬人次,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71%。
03
堅持有序輸出和有效吸納并重
湖南是勞動力大省,全省勞動年齡人口3870.2萬人,從業人員3238萬人。同時,今年高校畢業生同比增加4.7萬人,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與勞動力供需空間錯配,導致就業增長、失業控制的壓力短期內仍然較大。全力用好外出務工和就近就業兩條渠道,以勞務協作、技能培訓、勞務品牌、返鄉創業四輪驅動,推動勞動力的有序流動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舉措。深化勞務協作。建立省際省內勞務協作聯盟與常態化溝通機制,搭建跨區域信息共享平臺,實時發布用工需求與勞動力供給數據,實現崗位與人員的動態匹配。湖南已牽頭與上海、江蘇等省市組建10省勞務協作聯盟,截至6月底,簽訂勞務協作協議1543個,助推116.6萬名脫貧勞動力有組織勞務輸出。強化技能提升。以需求為牽引,打造“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工作體系,針對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能人才需求,加大對農村轉移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技能培訓力度,定向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技能人才,切實提升重點群體的技能水平與就業競爭力,提升勞務輸出質量。培育勞務品牌。圍繞“樹勞務品牌,促湖湘發展”主題,立足地方產業基礎與文化底蘊,系統化培育地域特色鮮明的勞務品牌。強化標準建設,提升品牌質量,將勞務品牌打造成高質量就業的“金字招牌”。截至6月底,全省已打造各級勞務品牌共216個,關聯企業帶動從業人員367萬人,年生產總值達6394億元。發展就業幫扶車間。健全“3441”工作機制,圍繞先進制造、農產品加工、種養殖等三大產業,發展“企業+鄉村車間”“市場主體+農戶”“鄉鎮企業或農村合作社自主創辦”“個體工商戶自主經營”等四種模式,用好綜合獎補、場地物流補貼、就業培訓補貼、創業服務支持等四類政策,打造全省集中統一的實名制管理平臺,推動就業幫扶車間產業多元化、模式多樣化、支持常態化、管理規范化。截至6月底,全省共有就業幫扶車間6798個,共吸納就業33.09萬人,其中脫貧人口6.93萬人,就業幫扶車間數量、吸納脫貧人口就業數量均為全國第一。
04
堅持線上服務和線下服務并重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業服務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精準化的趨勢。線上服務憑借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能有效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崗位信息與勞動力供給的高效對接。線下服務則通過面對面交流與個性化指導,彌補數字鴻溝,滿足特殊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堅持線上服務和線下服務并重,是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提升就業服務有效性與可及性的重要途徑。推動服務向基層延伸。構建矩陣化服務網絡,持續完善“省級人力資源產業園+市縣零工市場+街道(鄉鎮)人社驛站+社區就業微市場”矩陣式服務體系,推動公共就業服務重心下沉、覆蓋城鄉。大力推進零工市場建設,為用工主體及求職者提供以“即時快招”為核心,政策咨詢、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職業培訓信息推介、就業困難幫扶、勞動權益維護指引為主體內容的“1+6”免費公共服務。截至6月底,全省已建成3.2萬余個一體化系統經辦服務窗口,1.02萬余個“就近辦”銀行服務網點,4609個充分就業社區(村),486家零工市場(驛站),構建了貫通省市縣鄉村五級的人社經辦服務體系。推動數據向線上集中。堅持建設、應用、管理三位一體,強化數據集中、數據賦能、數據共享,構建“一網”“一碼”“兩平臺”網辦服務體系。依托網上“人社超市”“湘就業”等平臺,推動政策、崗位、課程等信息集中公開,開設網上零工平臺專區,為注冊企業實時發布靈活就業人員招聘信息搭建平臺。截至6月底,全省共組織開展線上招聘會1323場,直播帶崗2498場,共服務企業10.3萬家次,提供崗位236萬個,服務求職人數259.2萬人次,達成初步意向38.5萬人次。持續提升數字治理效能,實現各類民生服務跨業務跨部門跨區域互聯互通,全面梳理優化業務規程,推動“一體辦”“打包辦”“自動辦”。統籌整合就業、社保、人才人事、勞動關系、基礎支撐、監督監管等六大平臺,建成了省級集中部署、業務協同聯動、實時聯網管控的人社一體化系統。目前已與公安、民政、司法、銀行等37個部門實現數據共享,構建了“一數一源、交互共享、動態治理”的數據管理模式。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