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從古丈縣農業農村水利局獲悉,古丈縣茶葉產業在科技創新領域成果豐碩,科技成果轉化、專利申報與學術研究工作呈現“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蓬勃發展態勢,為古丈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科技動能與理論支撐。
科技成果落地生金,驅動產業升級
根據近期匯總資料,自1993年以來,古丈縣累計登記入庫20余項重要茶葉科技成果,時間跨度長達三十余年,涵蓋了茶樹栽培、土壤改良、茶葉加工、新產品開發及技術規程制定等多個領域。特別是近五年來,成果產出更為密集,顯示出科技創新活力的持續迸發。
這些成果緊密對接產業需求,實現了有效轉化。例如,由湘西州春秋有機茶業有限公司等單位于2024年完成的“古丈茶葉生產加工新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項目,集合了劉仲華院士等國內頂尖茶學專家團隊的力量,其技術的推廣應用,顯著提升了古丈茶葉的加工工藝水平和產品品質。古丈縣古陽河茶業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的“青錢柳復合白茶開發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2023年)、“一種利用群體品種茶鮮葉高效快速加工優質紅條茶的方法”(發明專利),以及古丈青竹山茶業有限公司在花香型紅茶提香保香、富硒茶生態栽培等方面的技術研發與應用,不僅豐富了古丈茶的產品品類,更在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些項目的完成單位以本地茶企為主體,體現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日益凸顯,科技成果正從實驗室迅速走向生產線,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專利申請量質齊升,保護創新活力
在專利領域,古丈縣茶葉相關專利申報同樣表現亮眼。據統計,自1985年以來,先后獲得專利90余項。專利類型以服務于生產和加工的“實用新型”專利為主,涵蓋了茶葉輸送、揉捻、殺青、攤晾、烘干、篩選、修剪等各個環節的裝置與設備。這充分反映了古丈縣茶產業在機械化、自動化、精細化加工方面的迫切需求和積極的創新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發明專利申請也開始嶄露頭角,如前述的“一種利用群體品種茶鮮葉高效快速加工優質紅條茶的方法”“一種黃金茶及其直條型生產方法”等,涉及核心加工工藝與新產品創制,展現了創新的深度。這些專利的申請機構涵蓋了古丈縣一盞清茶業有限公司、古丈縣古陽河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湘西州春秋有機茶業有限公司、湘西州牛角山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古丈青竹山茶業有限公司等眾多本地骨干企業,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創新局面。專利的授權與應用,有效保護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激發了持續的研發熱情。
學術研究蓬勃開展,厚植產業根基
科技創新的背后,離不開深厚的學術研究支撐。據統計,自1986年以來,圍繞“古丈茶”主題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已達80余篇。這些論文研究視角多元,覆蓋了品種選育(如《古丈茶區優異茶樹單株資源的篩選》)、工藝探析(如《不同工藝古丈毛尖紅茶與綠茶的香氣成分分析》)、品質安全(如《古丈毛尖和3種代用茶中17種無機元素分析及5種重金屬安全性評價》)、產業發展(如《古丈縣茶產業在精準扶貧視角下的現狀和發展對策》)、品牌營銷(如《基于SICAS模型的茶文化新媒體營銷策略研究》)以及茶旅融合(如《基于耦合協調模型的茶旅融合發展研究》)等多個前沿方向。
尤為可喜的是,其中相當數量的論文發表于《茶葉通訊》《中國茶葉》《食品與機械》等核心期刊或國家級刊物,彰顯了古丈茶產業研究應有的學術深度與影響力。這些系統性的科學研究,不僅為古丈茶的優良品質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古丈茶產業的戰略規劃、技術革新、品牌塑造與融合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決策參考,構筑了產業發展的“智慧庫”。
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專利的積極申報與學術研究的持續深化,共同構成古丈縣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這“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局面,源于政府、企業、科研院所與高校的協同發力。展望未來,隨著科技、專利與學術的進一步深度融合,古丈茶這片古老的葉子,必將借助科技與知識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遠,香飄世界。
(文/張才建)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