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新疆,粗獷而浪漫,涼風從亞歐大陸腹地徐徐而來,大地被涂上明麗的色彩,天山腳下被滿地辣椒染得通紅。
10月6日至9日,記者跟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湖南農業大學校長鄒學校來到天山腳下,半年前移栽的辣椒,果實掛滿枝頭,田野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機器“上手”,幾分鐘收完一畝辣椒
7日傍晚時分,車行至焉耆回族自治縣五號渠鄉頭號渠村,連片萬畝的紅辣椒讓人眼前一亮。
“‘滿江紅’要改為‘滿地紅’啦!”隔著車窗,鄒學校遠遠看到自己團隊研發的色素辣椒品種“滿江紅”,滿臉笑意。
辣椒樹不高,紅果子從枝頭垂到地上,密密麻麻讓人無法下腳。鄒學校小心地走入其中,細數一蔸辣椒樹,“有75個果呢!”語氣中帶著驕傲。
“這里一畝地產出干椒740公斤,遠高于普通品種。”湖南高辣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盛杰是這個辣椒基地的負責人,他向遠處揮揮手,辣椒采收機隨即下地。
采收機轟隆而行,機器前端伸出多個“抓手”,將辣椒樹上的果子一把把扯下。幾分鐘后,地上留下光禿禿的辣椒枝干,采收機斗倉里紅辣椒高高堆起。
記者仔細觀察,采收機作業是從下往上“扯”。盛杰介紹,“果子集中朝下、高度一致,機器抓手一把就可以‘扯很多’。”
以往種植的傳統品種,由于株型分散、果皮韌性差,機器采摘雜質多、損傷率大。近幾年,鄒學校院士團隊培育出多款宜機作業品種,如今這4000畝地全部種上了宜機化品種。盛杰估算,機器采收一畝辣椒只要五六分鐘,費用是180元,每畝比人工采收節省約1000元成本。
鄒學校稱,機械化采收對土質、氣候、辣椒品種、地塊等要求很高,目前我國西北等地對宜機化品種需求旺盛。
在天山北麓的沙灣市,九豐農業公司種植的2000畝線椒正在進行機械化采收。公司總經理丁潔瑜說,之前試驗了多個品種,都不適合機械化采收,果子容易破損,在氣溫低的北疆容易發霉。
“鄒院士,能不能幫我們沙灣地區定制一批宜機作業的辣椒品種?”丁潔瑜提出。
鄒學校一口就答應了。目前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正在辣椒種植全程機械化方面大力攻關,并取得不少成果。走在地里,他摘下幾個辣椒,用手輕輕一捏就碎了,“采收太晚了,辣椒太干,容易破損。”
“采收時機十分關鍵。”鄒學校說,太濕了,辣椒柄和枝干難以分離,摘不干凈;太干了,辣椒易碎。他拿著辣椒圍著手指繞一圈,“辣椒不會折斷就剛剛好,這樣進機器就不容易破損。”丁潔瑜連連點頭,記下院士傳授的“秘訣”。
嚴格“選美”,讓好辣椒賣出好價錢
10月8日,沙灣市安集海鎮。光照強烈,記者瞇著眼望向遠處,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3萬畝紅辣椒鋪向遠方,如同一片紅色的海洋。辣辣的味道,在空氣里飄蕩。
日曬、風吹,地面溫熱的碎石一點點吸走辣椒的潮氣。辣椒采收后在這里晾曬半個月,就可以進入工廠加工。
安集海鎮和平新村村民馬付軍和妻子拿著叉子,正在給滿地的辣椒翻面,期待快點曬干。安集海鎮是全國有名的“辣椒之鄉”,自記事起,馬付軍村里的人都在這片戈壁灘上曬辣椒。
“今年秋天雨水突然變多,辣椒淋濕了就會起霉。”馬付軍種了19畝辣椒,他看看天,眼神略帶擔憂。
鄒學校介紹,以前,戈壁灘晾曬是新疆辣椒干燥的主要方式。但沙石多、易起霉,讓新疆辣椒難以走向高端市場。一些企業不得不把辣椒送到“火爐”吐魯番曬干,再賣到河南、山東等地加工廠。
去年,九豐農業公司把辣椒運到南疆烘干、初加工,光運費就花了300多萬元。丁潔瑜說,烘干、初加工等配套設施跟不上,制約著北疆辣椒產業發展。
“西北是我國辣椒優勢產區,要從育種、栽培、機械化、初加工等全鏈條發力,推動新疆辣椒產業壯大。”近幾年,鄒學校頻繁來到新疆,為各個辣椒主產區出謀劃策,帶動一批辣椒烘干廠、加工廠在天山南北建成投產。
今年10月,九豐農業烘干加工廠投產4條烘干線,一天可烘出80噸干辣椒。“采用國內先進的空氣能烘干技術,制干的辣椒風味好,且節能省電。”丁潔瑜介紹。
烘干好的辣椒經過除雜、剪把、去籽等多個環節后,進入除雜分選機,經歷一場嚴格的“選美”。在一臺激光色選機上,經過流水線的每個辣椒都會被拍X光片——有斑紋、果實不完整的彈走,色澤好、果實完整的留下。
“通過分級色選,讓好辣椒賣出好價錢。”鄒學校介紹,分選出來的一級辣椒做調味劑;二級品不好看但色價高,用來提取辣椒紅素。
丁潔瑜稱,以往所有辣椒都按“大路貨”賣掉,分選后每公斤辣椒售價至少高出2元。在和靜縣,湖南高辣農業有限公司新建的辣椒烘干加工廠也已投產。盛杰算了筆賬:本地加工帶來的產品增值與運費節省,讓今年每噸干辣椒比去年多賺2800元。
夕陽照耀下,滿地辣椒被鍍上一層金光。盛杰跟在鄒學校身后,走向田間深處,喜看一年的豐收成果。盛杰說,“跟著院士去種地,農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文/胡盼盼 王勝紅 庹煉 郭慧)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