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一輛公務車在非正常時段行駛在長沙的街道上。當車輛駛出超過3公里,前擋風玻璃內側一個不起眼的黑色小盒發出異常信號,并實時傳回湖南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的“互聯網+監督”平臺。
幾乎同一時刻,平臺顯示“藍色預警”,工作人員在電腦上清晰看到車輛軌跡、違規類型、所屬單位等信息。一條預警信息,還同步推送到了該車所屬單位管理員的手機上。
從系統發現異常,到管理員聯系上駕駛員核實情況,整個過程不過幾分鐘。原來,該車輛是因出現故障需緊急送修。雖是虛驚一場,但一次潛在的違規風險,已在數字系統的“注視”下完成了從發現、預警到核實處置的全程閉環。
這就是湖南省“互聯網+監督”系統公務用車和公務接待管理信息平臺。車載小黑盒內嵌的北斗車載終端與平臺“數字中樞”緊密配合,共同構成湖南公務用車的“監管大腦”。
“過去靠‘人盯車’‘人盯人’,現在靠數據說話、算法預警。”湖南省機關事務管理局車輛與接待管理處處長劉中開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每一臺北斗終端,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數字哨兵”,推動監管模式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發現”,從“事后追責”升級為“全過程管控”。
自2025年3月上線以來,該平臺已接入4.4萬輛公務用車、覆蓋全省2.1萬余家黨政機關、擁有近46萬用戶賬號。依托車輛實時回傳的數據,平臺構建起智能預警機制,設立違規審批、違規停車、擅自改道、出入敏感場所等12項核心預警指標,形成“紅、橙、黃、藍”四色預警體系。
“系統實時采集車輛軌跡、停留時長、運行時段等數據,進行快速比對分析。”劉中開表示,預警觸發后,藍色預警推送管理員即時處理;黃色需核實說明;橙色要求提交整改報告;紅色則直報紀檢部門介入。
據統計,截至今年10月底,該平臺已觸發公車預警超3.3萬條,絕大多數為低風險藍色預警,全部實現閉環處置。該機制已在省委督查、紀委暗訪中多次發揮關鍵作用,真正做到“早發現、早提醒、早處置”。
除了強化監管,平臺還顯著提升了公務出行效率。通過流程再造,系統針對不同單位和用車場景制定差異化審批規則:省直單位常規市內公務實行“申請—備案”式“零審批”;鄉鎮基層則開通“一鍵申請、自動派單”,全程無需人工干預。截至今年10月底,平臺累計完成派單超過301萬次,平均響應時間縮短至3分鐘,用車人員等待時間從過去的30分鐘大幅壓縮至5分鐘以內。
“從數據采集到智能分析,每個環節都離不開穩定可靠的算力支撐。”劉中開透露,隨著錄入車輛持續增加,平臺計劃進一步升級智能分析模塊,未來將實現“自動識別違規行為”“預測用車需求”“碳減排核算”等功能,推動公務用車管理邁向更智能更精細的新階段。
(文/謝卓芳 符碩)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