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種鋼、電動汽車、先進電池“新三樣”,連續4年上榜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
湘潭老工業創造“新花樣”
湘潭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實施“三改一擴”,推動普通鋼、燃油汽車、房地產“老三樣”向特種鋼、電動汽車、先進電池“新三樣”轉型,連續4年上榜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
特種鋼:
產品往高端走,產業鏈往下游走
湘潭鋼鐵集團五米寬厚板廠智慧中心,操作員通過5G遠程操控系統指揮天車裝卸鋼材,這里生產的特種鋼撐起國內外標志性工程的“鋼鐵脊梁”。
近日,世界級橋梁工程銅陵長江三橋通車,其7.6萬噸橋梁鋼全部由湘鋼獨家供應。
銅陵長江三橋是世界首座公鐵兩用雙層斜拉懸索協作體系大橋,對鋼材強度、塑韌性、屈強比等性能要求極高,湘鋼創新工藝技術,生產的高鋼級橋梁鋼、復合板等深受客戶好評。
作為“湘潭制造”經典名片,湘鋼近年通過“三改一擴”實現脫胎換骨。焦爐環保提質改造年減碳量達50萬噸,鋼鐵料加工存儲中心實現全流程自動化,寬厚板軋鋼智慧中心引入AI大模型后生產效率提升20%,年營收保持千億元規模。
湘鋼轉型密碼,在于“產品往高端走、產業鏈往下游走”戰略。研發的特厚高強鋼、耐低溫海工鋼等高附加值產品,廣泛應用于深中通道、上海中心大廈等超級工程;通過“鏈主”帶動效應,吸引下游企業形成“精密切割—深加工—供應鏈服務”閉環。
湘鋼與北京科技大學、鋼鐵研究總院共建聯合實驗室,攻克高強鋼焊接、耐腐蝕涂層等“卡脖子”技術,湘鋼在海工鋼、橋梁鋼市場占有率穩居全國第一位。
電動汽車:
書寫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生動樣本
11月14日,吉利汽車湘潭制造基地一幅“熱鬧”景象。現場,機器人“當家作主”,總裝車間的智能物流機器人準確找到不同車型對應的零部件,有序送達生產線,實現多款車型混合生產,平均每55秒下線1輛整車。
湘江之畔,一座現代化新能源汽車城正以驚人速度崛起。2024年,吉利遠程新能源商用車湘潭基地實現量產,各類整車年產量達32萬輛。
2005年吉利汽車落戶湘潭經開區時,這里還是一片荒蕪之地。僅用9個月,一座現代化工廠拔地而起,首輛吉利金剛轎車成功下線。兩款百萬銷量車型先后在這里投產,其中繽越車型上市后迅速走紅,出口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2024年,全新純電轎車“星愿”量產即創下A0級純電轎車最快交付紀錄,上市80天交付5萬輛。
在長株潭一體化戰略下,湘潭與長沙、株洲共建“新能源汽車城”,共享湘鋼汽車板、株洲柵雙極晶體管等供應鏈資源。
湘潭經開區加速構建整車區、零部件配套區、中央生活社區及文旅生活區,力爭2025年整車產量超50萬輛,成為經濟增長重要引擎。
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從單一車型到乘用、商用并舉,從傳統零部件到新能源電池產業,湘潭正以綠色、智能、集約化發展之路,書寫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樣本。
先進電池:
從材料突破到循環經濟的全鏈創新
10月28日,湘潭經開區鶴嶺片區,湖南超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鈉離子電池硬碳負極材料項目投產儀式舉行。
該項目是超威鈉離子電池戰略中核心材料制造的關鍵一環,由湘潭大學化學學院王先友教授團隊提供核心技術支撐,中國500強企業超威集團投資建設,總投資額20億元。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產值過5億元,創造近200個就業崗位,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
在湘潭經開區吉利西路,閃聚電池以“閃聚速度”刷新行業標桿。這個總投資6.3億元、年產能10吉瓦時的動力電池基地,2024年初開工,不到1年就實現量產,彰顯湘潭新能源產業的高效轉化能力。
依托湘潭大學等高校技術賦能,湘潭已形成“正極材料—電芯—回收”完整產業鏈:湖南裕能磷酸鐵鋰連續多年全國出貨量第一,湘潭電化電解二氧化錳全球市場占有率超35%,厚浦三元前驅體技術全國領先,三者協同構建起新能源材料產業生態。
湘潭大學與超威新能源緊密合作研發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湘江科學城湘潭片區組建湖南新能源材料研究院,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一系列舉措,正將湘潭打造為新能源產業創新高地,書寫“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傳奇。
“新三樣”的強勁崛起,推動湘潭工業向“新”而行。湘潭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從2020年的2286.51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2957.06億元,預計2025年將邁上3000億元新臺階。
(文/顏石敦 雷理湘)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