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微博11月9日的文章顯示:自2023年以來,已有至少21家銀行陸續停止運營其直銷銀行App。“瘦身”行動由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率先啟動,國有大行也緊隨其后。截至目前,手機應用商店中仍可下載的直銷銀行App僅剩十余款,且多為地方性中小銀行所運營。
曾幾何時,不少用戶的手機里躺著各式銀行類App:辦理信用卡要下載專屬客戶端,申請消費貸款得裝另一款應用,甚至開通直銷銀行服務還要新增一個圖標。這些冗余的應用不僅占用手機內存,還使用戶在多個入口之間頻繁切換、疲于應付。
一場覆蓋全行業的App“關停整合潮”,已從趨勢演變為共識。這不僅是數量上的精簡,更是數字金融服務理念的一次轉型。從運營角度看,同時維護多個App意味著研發、運維成本的重復投入;將資源集中整合至主App,則不僅能顯著降低開支,更能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而從用戶層面出發,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從來不是入口的多少,而在于入口能否提供流暢、便捷、一致的服務體驗。過去那種功能重復、數據割裂的多App格局,早已引起用戶諸多不滿。
當行業不再盲目追求“數量繁榮”,競爭焦點便自然轉向了“服務深度”。整合之路也面臨新的考驗:一個主App能否在承載豐富功能的同時保持界面簡潔、操作順暢?系統能否在高并發場景下依然穩定響應?安全防線能否應對日益復雜的網絡威脅?智能服務是否真的“懂用戶”,實現個性化需求精準匹配?
這要求銀行在完成App“瘦身”之后,更要著力于“強體”,通過技術升級與體驗優化,提升更貼合用戶需求的數字金融服務能力,將金融服務無聲融入消費、出行、生活等多元場景,真正實現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的跨越。
這場App“關停整合潮”終會平息,但銀行業對數字化未來的探索仍在深化。當金融服務從一個個孤立的圖標,進化為流淌在數字經濟毛細血管中的血液,它便不再只是交易的橋梁,更成為滋養千行百業、便利千家萬戶的基礎設施。展望未來,一個更智慧、更普惠、更安全的金融新生態正悄然展開。這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金融回歸本源、服務美好生活的價值升維。
(文/李焱婕)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