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陽市緊緊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深化新時代禁毒人民戰爭,助推“三高四新”戰略實施總體思路,緊緊圍繞岳陽基層毒品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建設問題,積極探索建立禁毒“五化”(立體化嚴打、全民化禁毒、系統化康復、智能化防控、社會化治理)城市,努力打造基層毒品問題治理的“岳陽樣板”。
主持人:岳陽在積極創建全國禁毒示范城市上,做了哪些工作?
市長:創建全國禁毒示范城市是國家禁毒委深入推進新時代禁毒人民戰爭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市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機構設置。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禁毒工作主體責任,打造“一把手工程”。全市對掛牌整治的縣市區,重點整治、重點督辦的鄉鎮、街道由縣委書記、黨(工)委書記親自主抓,其它縣市區由縣市區長主抓,具體工作由副縣(市、區)長、公安局長直接部署,工作落實速度快、效果好。
二是經費安排。全市禁毒工作經費均已納入財政預算并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和示范創建投入,湘陰縣、岳陽縣、華容縣、臨湘市、平江縣強戒所已投入使用。
三是防控打擊。強力推進“兩打兩控”、集打斗爭系列專項行動。2020年以來,共破獲毒品刑事案件610起,移送起訴1003人,繳獲毒品274千克,查獲吸毒人員2668人,決定強制隔離戒毒785人。各級禁毒委成員單位均把禁毒工作納入年度總體規劃,齊抓共管形成合力。
主持人:“禁毒”在大多數人眼中是一個比較有距離感的詞,你們是用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宣傳,來拉近“禁毒”和“群眾”之間的距離?
市長:我們多措并舉,多管齊下。
一是一鷗書記和愛武市長發表了聯合署名文章。愛武市長作為市禁毒委主任,主講禁毒網課,100余萬人在線觀看,被人民日報、學習強國、中國禁毒在線等媒體轉載,累計播放500余萬次。
二是針對重要時間節點不斷掀起宣傳高潮。深入開展禁毒“六進”系列宣傳,發動110.9萬人參與線上拒毒打卡,依托戶外電子屏、娛樂場所、微信等途徑,推廣禁毒視頻、科普知識,有效提高廣大群眾的知曉率、參與率、支持率。
三是堅持把學生作為禁毒宣傳預防教育的重點對象。
四是做實做強禁毒協會。先后成立市縣兩級禁毒協會,發展易制毒化學品、媽媽禁毒等近20個分會,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全社會參與禁毒工作氛圍愈加濃厚。
主持人:在上述內容里提到市禁毒協會成立了近20個分會,他們都做了哪些工作?
市長:加強協會組織建設,是發展社會化禁毒事業的重要環節。新成立的分會扎根于社會重要行業和領域,在發動基層干部、職工等群體開展禁毒宣傳、加強源頭管控、嚴防易制毒化學品流入非法渠道、提高包裹郵件和運輸安全等方面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和效應。平江縣還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縣城無毒公共場所禁毒聯盟。協會組織建設的強化,讓岳陽全社會共同參與禁毒工作的新體系逐步完善。
主持人:對于已經誤入毒品陷阱的人,你們是如何教育和挽救的?后續管控工作又是怎么做的,效果如何?
市長:對在冊吸毒人員按照風險等級分類施策;對強制隔離戒毒人員100%落實“出所必接”(強戒出所人員由鄉鎮、派出所、家屬三方共同接回,落實后續管控措施);按“一人一檔”“一人一策”的模式,制訂脫貧方案,通過抱團創業和各方幫扶,使戒毒康復人員重拾對生活的信心,逐步形成了政府、社會、家庭密切配合的禁毒工作新格局,這些工作得到了省禁毒辦的高度肯定。
截至2020年底,我市現有吸毒人數占戶籍人口比例同比下降20.28%,查獲新發現吸毒人員同比下降63.79%,查獲吸毒人員復吸行為同比下降47.15%,外省查獲岳陽籍吸毒人員同比下降32.44%;新增戒斷三年未復吸人員同比上升24.52%,全市無吸毒人員肇事肇禍案事件及重大負面輿情發生,吸毒人員管控工作邁入全省先進行列。
主持人:農村毒品問題的治理也是我市禁毒工作的一項重點,在治理農村毒品問題上,你們做了哪些工作?
市長:我市已在平江縣開展農村地區禁毒工作責任機制試點。全縣544個村(居)委會由支部書記擔任禁毒工作站長,明確站長為禁毒宣傳員、信息員和勸導員,進一步織密織牢禁毒信息網和責任網。同時,部分成員單位開展對留守兒童的禁毒預防宣傳教育,提高禁毒防范能力;開展對涉毒困難家庭兒童的關愛幫扶活動,澄清涉毒困難家庭兒童底數,開展精準幫扶。部署為期3年農村毒品問題專項治理行動,要求到2023年,涉毒人員零增長村(社區)達到總數的80%以上,創建毒品問題專項治理示范鄉鎮、村(社區)達總數30%。
主持人:在您的介紹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岳陽禁毒成效顯著,大家都知道禁毒工作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今年我們將有哪些具體的措施,來打贏禁毒這場人民戰爭?
市長:的確,禁毒工作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系統工程,我們將全力攻堅克難,牢牢把握科技信息化發展大勢,著力提高毒情監測預警、毒品違法犯罪精準打擊和涉毒重點要素動態管控能力,在解決突出問題上取得實效。同時,堅持責任引領,緊緊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建立健全“責任鏈條”,進一步壓實單位責任,形成打擊管控合力,堅決打贏新一輪禁毒人民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