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省政府新聞辦在長沙召開《湖南省貫徹落實國務院“人工智能+”行動的實施方案》新聞發布會。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省科技廳、省數據局有關負責人解讀《實施方案》,深入介紹湖南實施“人工智能+”行動部署。
“人工智能+”時代,湖南將如何奮力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
基礎:人工智能,湖南四大未來產業之首
“聰明”的智能家居、“靈活”的自動駕駛、會跳舞的人形機器人……當下,我們已能夠感受到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各種變化。
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為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提供了方向指引。
“湖南歷來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將其列為湖南‘4×4’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四大未來產業之首。”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黃東紅介紹,湖南主動融入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出臺了發展綠色智能計算產業的指導意見、規劃等系列政策措施。
近年來,湖南緊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充分發揮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頂尖科研力量和“四大實驗室”“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等高能級平臺作用,突破具身智能、腦機接口等關鍵領域“卡脖子”難題,為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產業賦能積累堅實基礎。
在智慧醫療、智慧文旅、智能育種等行業,湖南已形成一批應用示范。企業主體日益壯大,湖南的景嘉微電子、萬興科技等企業,在算力芯片、高質量數據集等領域構筑起核心競爭力。
結合湖南發展基礎、優勢領域和應用前景,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省科技廳、省數據局等有關部門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研究出臺《湖南省貫徹落實國務院“人工智能+”行動的實施方案》,推動“人工智能+”行動加速落地。
路徑:聚焦14個方向,“五位一體”設計
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湖南繪制了清晰的“路線圖”,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提出2027年、2030年、2035年3個階段性目標——
到2027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1200億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人工智能應用水平躋身全國前列,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推進‘人工智能+’無法一蹴而就,需要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業務復雜度和產業發展基礎,分步實施、循序漸進。”黃東紅在發布會上說,湖南制定《實施方案》,既考慮科學發展,又突出湖南特色。
根據《實施方案》,湖南將圍繞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消費提級、民生福祉、治理能力五大領域,聚焦神經科學、先進制造、文化旅游等最具湖南特色的14個方向,重點發展“人工智能+”。
在實施路徑上,湖南明確開展產業提質、科技創新、筑底強基、人才引育、改革賦能、開放合作六大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方案》中,湖南省“人工智能+”十大重點企業、十大示范場景、十大未來場景、十大重點科技創新平臺(首批)、十大支持措施隨文印發。
這“五個十大”的設計,背后體現了湖南推進“人工智能+”行動的深刻戰略考量。
“我們致力于打造‘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體系。”省工信廳副廳長陳暉介紹,以“十大重點企業”和“十大科技創新平臺”作為供給端兩大支柱,以“十大示范場景”和“十大未來場景”作為需求端兩大牽引,以“十大支持措施”作為連接供需兩端的“催化劑”和“保障網”,確保人工智能“種子”能茁壯成長為“產業森林”。
目標:建設全國一流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放眼全國,眼下,各省都在搶灘布局“人工智能+”。上海提出“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高地建設”,浙江支持杭州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四川將人工智能列為“一號創新工程”,安徽劍指“世界級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目前,我省人工智能產業能級在國內總體還處于第二梯隊,與國內先進省份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黃東紅表示,湖南將按照“兩年有突破、五年見成效、十年成高地”的要求,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產業集聚地和應用示范地。
從《實施方案》看,湖南將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我們將以技術攻關為核心,充分發揮湖南先進技術研究院、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等首批重點創新平臺示范引領作用,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方式,支持企業拓展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場景。”省科技廳副廳長尹文輝說。
湖南在先進制造、文化旅游、醫療健康等領域具有顯著的應用場景優勢。以推動場景資源開放、提升場景創新能力為方向,湖南正研究以應用場景創新帶動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政策,打造一批示范性強、顯示度高、帶動性廣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人工智能發展離不開基礎支撐,數據是核心要素之一。省數據局副局長胡曉介紹,湖南將大力構建高質量數據集建設體系,持續培育壯大數據要素市場和數據處理、數據服務產業,為人工智能發展構筑堅實支撐。